探尋云錦 騰龍行非遺之路第四站落幕
南京云錦是中國傳統(tǒng)的絲制工藝品,有“寸錦寸金”之稱,至今已有近1600年歷史,因其色澤光麗燦爛,美如天上云霞而得名,濃縮了中國絲織技藝的精華,是中國絲綢文化的璀璨結晶,它是在繼承歷代織錦的優(yōu)秀傳統(tǒng)基礎上發(fā)展而來的,代表了中國絲織工藝的最高成就。云錦用料考究,織造精細、圖案精美、錦紋絢麗多姿,集歷代絲織工藝之大成,又融匯了其他各種絲織工藝的寶貴經(jīng)驗,達到了絲織工藝的巔峰狀態(tài)。
此次2015鏡頭里的中國 騰龍行 探尋“非遺”之路的第四站我們來到了南京,用影像的方式記錄下云錦的魅力,讓更多人了解云錦作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的精髓所在。本次活動我們非常榮幸的邀請到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高級工藝美術師郭俊老師,來為影友們講解云錦文化與工藝制作流程,并由中國攝影家協(xié)會理事、江蘇省文聯(lián)副主席、江蘇省攝影家協(xié)會主席沈遙老師擔當攝影指導,帶領蜂鳥網(wǎng)的攝影愛好者們,一同踏上探尋“云錦”之路。感興趣的網(wǎng)友可以關注我們云錦站的活動花絮貼:點擊此處查看。
參加2015鏡頭里的中國 騰龍行 探尋“非遺”之路第四站云錦拍攝的影友們
此次活動騰龍為影友們提供了多支15-30mm F2.8、24-70mm F2.8、90mm F2.8、70-200mm F2.8、150-600mm F5-6.3鏡頭供大家試用,從超廣角到超長焦的全焦段覆蓋可確保影友們從不同角度拍出更多精彩的照片。除此之外,我們的活動還得到了樂攝寶攝影包、金鐘三腳架、速道相機肩帶、天碩存儲卡和保谷濾鏡的大力支持,為影友們的拍攝提供了更加全方位的保障。
騰龍SP 24-70mm f/2.8 Di VC USD(Model A007)
2015鏡頭里的中國 騰龍行 探尋“非遺”之路——云錦站
由速道相機肩帶、天碩存儲卡和保谷濾鏡提供大力支持
一位早些時候到達活動現(xiàn)場的影友看到擺在桌面上的騰龍鏡頭,忍不住上前向工作人員詢問此次的拍攝流程和鏡頭分發(fā)情況,這位影友表示:“很期待此次騰龍行云錦站的拍攝活動,自己一直使用騰龍28-75mm f/2.8鏡頭,用它拍攝的作品獲得過多次攝影比賽的名次,因此自己很了解也很信任騰龍鏡頭的光學素質,這次希望可以試用到騰龍24-70mm f/2.8,更希望通過此次活動能夠讓更多影友了解到騰龍鏡頭的優(yōu)勢與性價比?!?/p>
為了配合云錦古老悠久的歷史底蘊,我們的活動也采取了特別的簽到方式,伴隨著濃濃的墨香,鏡頭里的中國 騰龍行 探尋“非遺”之路——云錦站也正式拉開了序幕。
在騰龍、樂攝寶、金鐘廠商各自為大家介紹過產(chǎn)品的特點及使用方式后,由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高級工藝美術師郭俊老師為影友們講解了云錦的歷史與文化,并且明天會帶大家來自己的工作室參觀,有助于對云錦工藝有一個更為深入的了解。
中國攝影家協(xié)會理事、江蘇省文聯(lián)副主席、江蘇省攝影家協(xié)會主席沈遙老師作為此次云錦站的攝影指導老師,表示十分期待此次的拍攝活動,云錦作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之一,無論從工藝制作還是從歷史傳承方面都是十分珍貴的,希望大家可以通過用騰龍鏡頭拍攝的攝影作品使更多人認識到云錦文化的精髓所在。
在簽到與介紹環(huán)節(jié)結束后,影友們對明天即將使用的騰龍鏡頭表現(xiàn)出很大的興趣,騰龍中國上海營業(yè)所所長姜琦先生也耐心的為大家解答疑惑,影友們都紛紛表示很期待明后天的云錦拍攝活動,并希望可以用多款騰龍鏡頭進行試拍。
·Day 2上午:發(fā)放騰龍鏡頭&初探云錦博物館
6月13日是2015鏡頭里的中國 騰龍行 探尋“非遺”之路的第四站——云錦站正式活動的第一天,今天上午影友們來到中國南京云錦博物館進行拍攝,由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高級工藝美術師郭俊老師為大家講解云錦悠久的歷史與制作工藝流程。
焦距:15mm 光圈:f/5.0 ISO感光度:200
曝光時間:1/500s 曝光補償:0EV 白平衡:手動
中國南京云錦博物館
拍攝器材:騰龍SP 15-30mm f/2.8 DI VC USD(A012)
中國南京云錦博物館門口的牌樓氣勢恢宏,使用騰龍SP 15-30mm f/2.8鏡頭的廣角端正好可以將其全部收進鏡頭中,影友們在門口合影留念后進入博物館準備開始今天的拍攝活動。在拍攝開始前,工作人員為影友們發(fā)放騰龍鏡頭、樂攝寶攝影包和金鐘三腳架,為影友們提供最大的拍攝保障。
南京云錦自元代以來主要為上層統(tǒng)治者服務,皇帝龍袍冕衣、鳳冠霞帔、宮帷帳幔、馬褂旗袍等御用品,盡顯華麗富貴。正因為長期是宮廷用品,精益求精,在制作中不惜工本代價,使云錦達到了織棉工藝登峰造極的地步。
云錦的花色品種繁多,織造工藝復雜精細,云錦使用的織機一般為大花樓木質提花織機,體積龐大,每臺織機需由“拽花工”和“織手”兩人操作。云錦的主要原料就是各色絲線以及金線、銀線。云錦的生產(chǎn)工藝極其復雜,主要包括設計、挑花結本、原料準備、造機、織造等五大工序。
焦距:30mm 光圈:f/2.8 ISO感光度:2000
曝光時間:1/100s 曝光補償:0EV 白平衡:自動
南京云錦傳承人郭俊老師親自為大家演示云錦制作流程
拍攝器材:騰龍SP 15-30mm f/2.8 DI VC USD(A012)
這張照片我使用騰龍15-30mm f/2.8鏡頭拍攝,F2.8的最大光圈即使在云錦博物館內(nèi)的暗光環(huán)境下也能夠協(xié)助我完成拍攝任務,紅色的云錦織物在黃色燈光的映襯下顯得莊重又不失典雅。
云錦的配色濃艷而大膽,其本身就表現(xiàn)出一種深厚的文化底蘊,也是珍貴的藝術文化遺產(chǎn)。云錦的配色主調(diào)鮮明強烈,具有一種莊重、典雅、明快、軒昂的氣勢。云錦多以深色作為底色,并大量使用金、銀兩種金屬色,同時運用色暈手法,使整個織物色彩調(diào)和,金彩交輝。
上午的拍攝活動很快就結束了,影友們在用騰龍鏡頭記錄精彩之余也對云錦文化有了初步的了解,下午影友們將跟隨云錦傳承人郭俊老師來到他的工作室,對云錦制作工藝進行一個深入的了解,同時江蘇省攝影家協(xié)會主席沈遙老師也會來到工作室為大家進行攝影拍攝指導。
·Day 2下午:令人震撼的匠心精神 探尋云錦制作流程
下午,蜂鳥工作團隊提前來到云錦傳承人郭俊老師的工作室進行拍攝與采訪,在這短短的一小時里,大家對云錦文化有了一個更深層次的了解,并被其嚴謹?shù)慕承墓に囁钌钫鄯?下面我以親身經(jīng)歷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拍攝心得。
上圖的阿姨正在進行云錦制作工藝中的“挑花結本”環(huán)節(jié),其流程是用絲線作經(jīng)線,用棉線作緯線,對照繪制好的意匠圖,經(jīng)線對應意匠圖上的縱格,緯線對應意匠圖上的橫格,挑制成花紋樣板,它是將紋樣過渡到織物上的橋梁,下圖是“挑花結本”環(huán)節(jié)的特寫展示。
通俗來講,我認為云錦工藝里的“挑花結本”環(huán)節(jié)有些像我們平時所縫制的十字繡,只是“挑花結本”實在是復雜太多,一個工人一天工作八小時,只能織出五厘米的云錦。站在旁邊看到她們一點點的對著意匠圖挑制花紋樣板,我的內(nèi)心感受到一股前所未有的寧靜。在北京,我們每天在鱗次櫛比的高樓中穿梭奔波,而在距離我們一千公里的南京,她們卻在云錦工作室里悉心織作,這種強烈的對比讓我感覺時間仿佛靜止在了那一刻,兩種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這是另一種慢節(jié)奏的韻律之美。
上圖的姑娘正在進行我上面介紹過的“繪制意匠圖”環(huán)節(jié),兩米見方的大桌子、一盞長明燈、一支鉛筆和一塊橡皮,仿佛將她和周遭的世界隔絕開來,從中午我們提前到達工作室采訪到下午五點左右影友們拍攝結束,安靜也好喧鬧也罷,每次我看她時她都不曾抬過一次頭。在震撼與敬佩之余,我不由得想到一個詞——匠心精神:無論世界多么的嘈雜,匠人的內(nèi)心必須是安靜、安定的,手藝人往往意味著固執(zhí)、緩慢、少量、勞作,但這些背后所隱含的是專注、技藝、以及對完美的追求。
在工作室的另一端,一個小女孩兒吸引了我的目光,她和姐姐在一起進行“挑花結本”環(huán)節(jié)。在她們完成工作后我從姐姐那里了解到,她來到這里學習云錦制作的工藝流程是出于業(yè)余愛好,她是學設計出身的,平時也有自己的固定工作,來到這里學習是希望能夠讓更多人了解到云錦工藝,也希望能夠為為云錦文化的傳承盡一點綿薄之力。云錦文化源遠流長,無論是對其有深入研究的資深前輩還是我們同齡人,都肩負著將它傳承下去的責任,而作為媒體的我們,更有著對云錦記錄與傳播的使命感。
南京云錦傳承人郭俊老師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很高興騰龍鏡頭和蜂鳥網(wǎng)選擇云錦作為此次2015鏡頭里的中國 騰龍行 探尋“非遺”之路的拍攝內(nèi)容,希望能夠借助大家拍攝的作品和媒體平臺將云錦文化傳播給更多的人?!?/p>
在拍攝環(huán)節(jié),云錦傳承人郭俊老師親自為大家講解和演示云錦制作流程,同時江蘇省攝影家協(xié)會主席沈遙老師使用騰龍鏡頭為影友指導拍攝。
在今天一天的云錦拍攝中,我全程使用騰龍15-30mm f/2.8鏡頭拍攝,15mm的超廣角焦距使我能夠在狹小的空間中游刃有余的拍攝。在親眼看到云錦傳承人們的匠心精神與云錦嚴謹?shù)闹谱鞴に嚵鞒毯?影友們在拍攝中能夠更多的將自己的理解融入進去,從而使用手中的騰龍鏡頭創(chuàng)作出更多的好作品。
·Day 3:感受古樸生活 高淳老街&漆橋古村落
在對云錦文化進行了深入的了解與拍攝后,第三天我們來到高淳老街和漆橋古村落進行采風,一同來感受小鎮(zhèn)里的古樸慢生活。
高淳老街有著“金陵第一古街”的美譽,老街東西向顯兜線狀弧形,街面建雕梁畫棟,挑檐斗拱,多為雙層磚木結構。身著云錦旗袍的模特行走在宋代的青石板路上,嫣然百媚、顧盼生輝。
騰龍15-30mm f/2.8作為全球先進款搭載VC防抖系統(tǒng)的F2.8大光圈超廣角鏡頭,前組鏡片中首次采用了XGM大口徑雙面玻璃鑄造非球面鏡片,并配置了數(shù)枚LD低色散鏡片,可大幅抑制桶形畸變和色差,在全焦段都能擁有一個較高的高分辨率。
在騰龍15-30mm f/2.8鏡頭15mm超廣角視角的表現(xiàn)下,老街古廟里的九龍壁張力十足,并且畫面中沒有明顯的畸變,整體十分協(xié)調(diào),大氣磅礴之感呼之欲出。
在古街的青石板路上,一個挑著杏子的老者健步如飛的走過,我趕緊拿起騰龍15-30mm f/2.8將這個畫面記錄下來,15mm超廣角的視角能夠記錄下畫面中更多的元素,古建筑、青石板路和挑著扁擔的老者,畫面整體流露出一種古樸的韻味。
在一個小作坊里,一個阿姨在手工編織竹籃,15mm的超廣角將屋里的陳設也一同拍攝下來,得益于騰龍15-30mm f/2.8的大光圈和VC防抖性能,在光線較暗的屋子里也能夠清晰的將這個韻味十足的畫面記錄下來。
為期三天的2015鏡頭里的中國 騰龍行 探尋“非遺”之路——云錦站到此告一段落,有著源遠流長、古老底蘊的云錦給影友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是一種極致的匠心精神,也因此讓我們的內(nèi)心受到了很大的震撼。除了云錦工藝,影友們還來到高淳老街和漆橋古村落進行采風,從而更加深入的了解這座城市的歷史底蘊,大家面對不同的場景搭配不同型號的騰龍鏡頭,共同記錄下那些非物質遺產(chǎn)無法言傳的魅力。
2015鏡頭里的中國 騰龍行 探尋“非遺”之路并未結束,后面還有皮影戲和侗族大歌站,影友們用騰龍鏡頭記錄下那些珍貴的畫面,為保護、宣傳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貢獻一份自己的力量,從而喚起更多人的關注,讓我們一起期待后續(xù)的精彩活動。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