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PU當配角!12款主流CPU鏖戰(zhàn)熱門游戲
泡泡網CPU頻道12月1日 提起游戲,多數玩家一定首先想到要有一款不錯的顯卡,流暢運行游戲自然不是難題,的確我們要肯定顯卡在游戲中占據了主導地位,但也未必絕對,CPU對游戲性能的重要性也同樣不可磨滅。過往種種測試表明,只有在CPU足夠強大的情況下,顯卡才能發(fā)揮最大性能,低端CPU+高端顯卡多數情況下會出現小馬拉大車的局面,導致GPU潛在的性能被浪費掉。

隨著2009年的接近尾聲,面對著一波又一波游戲大作的推出,顯然玩家的心早已激動不已,如今的游戲時代已經今非昔比,高分辨率顯卡器的價格走低,無形中為游戲性能上憑添阻力,為玩爽游戲升級電腦已經如今已不是什么新鮮事了,回想起配置要求BT的孤島危機等等一系列產品,可想而知游戲對我們偉大的硬件產業(yè)起到了不可估量的推動力。
借此機會,我們利用手上現有的近期游戲大作,對AMD/Intel主流熱銷12款CPU進行一次游戲性能的橫評,目的很簡單,為了可以清楚明了的呈現出不同價位和定位的CPU產品在近期游戲中的性能差距,以及驗證隨著新游戲的推出,多核CPU對于性能影響是否明顯?
往日經典文章回顧:
老生常談:分析CPU與GPU在游戲中的作用
從現在的游戲從趨勢上看,今后的道路一定是重視視覺效果和操作感,使我所玩的游戲更加真實。但這樣的游戲效果需要強大的PC硬件來完成所能帶給我們的游戲視覺效果和游戲樂趣。有很多人在配置自己的游戲電腦時,往往忽略CPU性能,以顯卡性能為主要目標,往往造成的后果是游戲性能沒提高多少,而系統反映性能大幅下降,因為不少玩家疑問:CPU在游戲中到底有多重要?
提起游戲,相信大家最關心的都是顯卡方面,而作為3D運算中另外一個非常重要的部分卻往往被大家所忽視。那就是有著計算機的大腦之稱的中央處理器,我們也常稱他為“CPU”。眾所周知,在游戲的運行中不免有大量的物理運行需要CPU來處理,這樣才能保證游戲畫面的真實性和流暢性。
在3D游戲中,每一個場景的構筑都需要顯卡極大的工作量,屏幕上每一個景物都是由顯卡根據圖形透視原理,通過多個三角形的組合形成的,顯卡既要保證近大遠小的透視效果,還要根據第一視角的位置實現遮擋效果,這里自然對顯卡的性能有著很大的需求。不過,CPU作為整個系統的中樞神經也有極為重要的地位。CPU在3D游戲中所起的作用就是對三維場景進行設計,顯卡生成的每一個點都是由CPU規(guī)定。此外,CPU還要負責諸如游戲數據處理等工作,負擔絲毫不亞于顯卡。需要注意的是,如今的顯卡GPU已經具備了相當的處理能力,可以有效減輕CPU的負擔。然而,從另一個角度來看,CPU又可以模擬GPU的操作,使兩者之間形成互補。

《撥亂反正:CPU和GPU之搭配》文章中表明CPU/GPU游戲缺一不可
毫無疑問,片面地強調CPU或者顯卡的作用都是錯誤的,畢竟兩者是不可分離的有機體。CPU與顯卡在具體的操作流程方面還是有所分工。一般而言,CPU可以保證3D游戲的速度,而對畫質、3D特效等不能產生太大的影響。相反,GPU在各種環(huán)境下都要對速度與畫質兩個方面做出最大的貢獻。一般而言,建議你適當地在顯卡上多加投資,這樣會獲得更好的效果。因為從理論上說,一旦游戲的分辨率及畫面精度提高,或者大量運用3D特效,顯卡的負擔將呈幾何倍速提高,對像素填充率與顯存帶寬提出極高的要求。而DirectX硬件支持則完全依賴于顯卡GPU本身的素質,如果你的顯卡達不到這項要求,縱然CPU是雙核甚至是四核也無濟于事。
CPU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在不同的應用領域里面CPU和GPU同樣擔任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兩者之間完全是相互依賴的關系,如果非要一較高下的話,其實真的難以有確切的定論。因為兩款產品的作用是受到彼此制約的,現在對于大家來說不是CPU和GPU誰更重要的問題。對于一般消費者來說CPU的作用要高于GPU,如果對于喜歡游戲的朋友來說GPU固然重要,但是也不能忽略CPU的作用。換句話說,喜歡玩游戲的人對電腦的整體投入會更高,因此合理搭配更加能夠體現出產品的重要性和互補性。
所以說CPU和GPU兩者必須要合理搭配才能發(fā)揮兩者最大潛力。不同檔次的顯卡所需要的CPU檔次也不盡相同。如果,用一個低端顯卡來搭配高端處理器的話,那么在游戲時候,CPU的性能就被限制而不能完全發(fā)揮,這樣對于CPU來由并沒有得到更高的利用。相反,如果用高端顯卡搭配低端CPU的話,那樣高端顯卡的性能也不會充分發(fā)揮。相信木桶原理大家都很清楚,不管哪一方存在瓶頸因素都會影響到整個系統性能,尤其在大型3D游戲中,顯卡和CPU的關系更是非常微妙了。
民間流傳兩種錯誤論:CPU/GPU誰更重要?
上面的CPU與GPU在游戲中的作用分析中可以清楚的得知,在游戲中無論CPU還是GPU都是性能的保障,合理的搭配才是重中之重。
本著夠用就好的原則,大多數人都想要花最少的錢買到綜合性能最強的電腦,把有限的資金投入到CPU還是GPU方面讓人難以抉擇,因此網友們都愿意上網尋找答案,但是看了不同的評測文章之后,您可能會更加迷茫!
●唯CPU論:CPU對游戲性能影響很大,不同CPU差距可達30%以上!
不管國內還是國外IT網站,在測CPU性能時通常都會加入一些游戲測試,通過他們的測試成績來看,CPU對游戲性能的貢獻非常“巨大”,更換CPU可以讓游戲FPS提升二三十幀,這個幅度甚至比更換顯卡更明顯:

但細心的讀者應該可以發(fā)現,一般性能獲得巨大提升的測試項目,要么是比較老(引擎)的游戲,要么游戲分辨率設置很低,或者游戲畫質并非是特效全開最高,總之有個共同點就是跑出來的游戲FPS非常高,動輒上百幀——當顯卡不是瓶頸的情況下,FPS越高就越容易體現出CPU的重要性。
這種測試方法就帶有一定的誤導作用,而且不符合實際使用情況。作為游戲玩家來說,大都是第一時間爽玩最新游戲大作而非老游戲,大都選擇液晶顯示器的最高分辨率玩游戲,而且特效在顯卡的允許范圍內是全開最高,另外游戲FPS也不是越高越好,非競技游戲一般保持在30幀以上40幀左右的速度就已經足夠流暢了。所以說媒體的測試項目一定要看清楚測試模式,不要稀里糊涂就被忽悠了。
●唯GPU論:CPU對游戲幾乎毫無幫助,買高端CPU不如買高端顯卡
確保在數據準確前提下,而唯顯卡論的測試則是另一番景象,為了測試顯卡性能,游戲一般都是特效全開最高,分辨率也以顯示器為準,這樣的標準測試模式下游戲性能幾乎全靠顯卡,不同的CPU對游戲性能的貢獻微乎其微,幾乎可以忽略不記!

這樣的測試方法其實也具有很大的迷惑性,因為并非所有的游戲對CPU的要求都很低,雖然DX10 API在不停的削弱CPU在游戲中的負擔,但實際上還是有很多游戲需要強力CPU的支持,比如RTS游戲中單位很多時、聯機對戰(zhàn)玩家較多時,還有一些需要CPU做物理加速、AI控制的游戲。
兩種錯誤論分析:
其實以上兩種測試方案數據都是正確的!那我們不僅要問:為何CPU的貢獻會有如此大的偏差?唯CPU論中我們看到以較低的設置和主流中端顯卡或是板載顯卡搭配,CPU自然充當主力,成績自然懸殊,此外一部分游戲只支持單線程或對主頻敏感,自然造成大緩存或是多核產品無法發(fā)揮其自身對游戲的價值;而在唯GPU論中,往往以非優(yōu)異顯卡為測試目標,從而去運行要求配置較高的游戲作為測試對象,外加上特效和分辨率最大化,令顯卡本身都運行費力出現瓶頸,何談CPU之貢獻了?這就是造就CPU/GPU貢獻兩極化的主要原因。
注:為了避免以下測試中有上述問題出現,所以在本次測試中顯卡必須選擇優(yōu)異產品,以免因顯卡瓶頸造成CPU貢獻有余,此外游戲測試中全部選擇最高特效以及較高的分辨率,以免出現CPU充當主力的現象出現,此外采用多款不同游戲測試CPU可以保障,無論多核還是大緩存產品可以一展所長。
測試平臺介紹:千元分界點!12款CPU比拼游戲
本次測試以目前主流熱門的12款CPU為主,鑒于測試時間的前后關系,12款產品中AMD/Intel分別測試,首發(fā)第一章:6款AMD產品測試文章,其余6款Intel產品作為第二章續(xù)篇稍后推出,兩次測試都通過柱狀圖方式進行性能描述,目的可以呈現出不同產品間的性能差距,續(xù)篇推出后,為了成績對比更加直觀,分別對AMD/Intel產品進行柱狀圖匯總對比。


測試平臺主板:微星790FX (AM3) 測試平臺主板:微星X48
測試平臺主板:微星P55/顯卡為AMD最優(yōu)異的HD5870
為了不使測試平臺的其它部分作為瓶頸,在系統方面采用了最新的Win7 64bit為測試平臺,對于64bit測試軟件有較好的支持,主板方面選用了AM3接口微星的790FX和775接口的微星X48以及1156接口的微星P55搭配優(yōu)異性能的HD5870顯卡進行測試,內存方面為4G標準的雙通道DDR3 1333內存;而在硬盤方面由于沒有瓶頸限制,只使用了西部數據單碟250G硬盤進行測試(注:受總線限制Intel CPU內存無法達到1333MHZ,測試中部分型號內存頻率降為1066MHz,i5 750產品默認關閉Turbo Boost自動超頻功能)
首發(fā)第一章:AMD處理器分析/測試篇
測試中我們選取了市場中熱銷的6款AMD產品,價格從400元-1300元不等,大致分別兩個派系:速龍II/羿龍II ,從雙核到三核再到四核一應俱全,顆顆主流熱門,接下來我們對此6款產品進行詳細的市場分析:
速龍II市場分析:
速龍II雙核先鋒:X2 240、X2 245、X2 250系列
一直以來45nm入門級市場則完全是Intel一枝獨秀,AMD被Intel E5200等產品搶了不少風頭。但隨著AMD速龍II雙核的推出,這一局面被徹底打破,更低的價格以及更高的性能,宣告了主流級45nm雙核戰(zhàn)帷幕拉開。

AMD上市首款45nm速龍雙核— Athlon II X2 250,不到1周的時間,AMD Athlon II X2 240以及AMD Athlon II X2 245緊隨其后到達賣場,X2 240和X2 245的上市價格分別是400元和465元的低價,兩者除了比X2 250主頻分別降低了200MHz和100MHz,倍頻降至14和14.5以外,其它參數均于X2 250保持一致,而X2 250則是545元的價格,顯然,X2 240和X2 245的性價比相當出色,除了比X2 250性價比高之外,可以說Athlon II 245/240也將成為E5300/E5400/E6300的勁敵,并且也宣告45nm工藝時代全面來臨。
速龍II親民三核:X3 435、X3 425系列
早在前幾年,AMD第一款三核處理器問世,引起了業(yè)界一陣嘩然,AMD作為原生四核的開路先鋒,為三核CPU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然而備受65nm工藝及多線程軟件的困擾,最初的羿龍三核面對酷睿大軍優(yōu)勢無法體現。終于AMD發(fā)布了第二代45nm羿龍II三核處理器,得益于45nm工藝的提升,性能和功耗大大的超越了前作,但700元以上的價格位列中端產品線,無法完成普及任務。

直到最新速龍II三核上市,標志著多核大門徹底打開,進一步豐富500元價位處理器市場,并以極明顯的性價比優(yōu)勢加快多核處理器的平民化進程,劍鋒直指對手中端酷睿雙核E7400,從而上可以阻擊對手高端奔騰雙核,下可以對酷睿雙核起到牽制作用,然而不僅如此,速龍II三核誕生也承擔了AMD產品線承上啟下的重任。
速龍II平民四核:X4 620、X4 630系列
曾幾何時,四核處理器只是一些發(fā)燒級用戶手中的玩物,盡管近期一些低端四核型號降到千元以下,但對于大眾用戶來說仍是可望不可及,然而速龍II四核的推出顛覆了傳統四核的價值觀,雙核價格買四核已經不是夢想,速龍II X4 620/630作為AMD的主流四核CPU,仍擁有較高規(guī)格,與高端Phenom II X4系列相比,只是精簡了三級緩存,其他規(guī)格仍保持一致,使其仍擁有足夠的競爭力。

速龍II四核的直接競爭對手主要來自于Intel中端雙核產品,雙倍的核心數量對于應用游刃有余。作為目前價格最低的四核處理器,僅為690元左右,相比競爭對手市售的最便宜四核處理器Q8200的955元的市場價,無疑具有很大的價格優(yōu)勢,進一步加快四核處理器的平民化進程普及。
羿龍II市場分析:
45nm羿龍II三核:羿龍II X3 710/720
玩家對于X3 710最深的印象,莫過于破解四核,其中0906編號的一系列X3處理器成為玩家追逐的神兵利器,“花雙核的錢、圓四核的夢”成為一時佳話,的確作為AMD的另辟蹊徑的產物,三核的價格僅相當于對手雙核的價格,外加上可以破解成四核使用,讓羿龍II X3系列一度成為焦點。和羿龍II雙核一樣,X3 710延續(xù)了上代的命名傳統,在四核的基礎上減少一個核心,從而達到承上啟下的作用,令對手雙核產品在測試中吃盡苦頭。
X3 720和710是羿龍II首先推出的兩款型號,頻率分別為2.8GHz和2.6GHz,1.5M二級緩存和6M三級緩存,架構方面和先前推出的PhenomII X4保持一致。羿龍II X3 720為黑盒版本,價格定位偏高,從而凸顯出X3 710超高的性價比,價格停留在700-800元之間,對Intel酷睿2 E7000系列形成了3打2的局面。
45nm羿龍II四核:羿龍II X4 810
直觀來看,Phenom II X4 800系列相比最高端的Phenom II X4 900系列只是屏蔽了2MB三級緩存,從6MB變?yōu)?MB,并且主頻稍有降低,首先推出的產品型號為X4 810,主頻2.6GHz,
AMD的意圖很明顯,避免高端Phenom II X4 900系列與Intel入門級四核正面沖突,采用閹割三緩的X4 810來抗衡對手Q8000系列,的確,自從Q6600停產后,采用45nm工藝的Q8200取代了其位置,并以更高的能耗比叱咤千元市場,直到X4 810的到來而改變了格局,目前的價格降至990元,和酷睿Q8200形成了鮮明的對立。
45nm羿龍II四核:羿龍II X4 945/955/965
Phenom II X4 900系列作為AMD最高端系列,最早出現的是我們現在熟知的Phenom II X4 920/940,采用AM2+接口,不過Phenom II X4 920/940將很快退市,繼而AM3接口重掌王位。
作為AMD新的旗艦級CPU,羿龍II X4 945處理器跟它要取代的羿龍II X4 940一樣是最新的45nm工藝產品,采用了改良型的Stars架構,擁有更大的緩存與晶體管,同樣為3.0GHz主頻,但是非黑盒版,直到黑盒版X4 955BE出現,頻率更是由3.0GHz提高到了3.2GHz,創(chuàng)下了羿龍II處理器的又一個記錄??墒墙酉聛鞟MD又推出了更高端的X4 965BE,主頻更是高達3.4GHz,不久之后更會有X4 975BE出現,主頻會攀至3.6GHz。
雖然號稱AMD最優(yōu)異處理器,即便是目前最高端的X4 965BE價格也僅為1900多,而X4 955BE價格更低只有1200元,放眼對手而言,同價位下可以和酷睿Q9400和酷睿E8500一較高下。

以下測試中我們將選取X2 245、X3 435、X4 620、X3 710、X4 810、X4 955等六款產品,其中不乏目前極受追捧的型號:性價比超高的速龍雙核、可以破解四核的速龍雙核/羿龍三核、以及超低價格的速龍II四核。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看這六款產品在游戲中的精彩表現:
◎ 3D基準測試:《3DMarkVantage》
既然是利用CPU來衡量游戲性能,那么大名鼎鼎的3DMark就不能不跑,這是衡量系統的3D性能的基準軟件,3DMarkVantage是業(yè)界第一套專門基于微軟DX10 API打造的綜合性基準測試工具,并能全面發(fā)揮多路顯卡、多核心處理器的優(yōu)勢,能在當前和未來一段時間內滿足PC系統游戲性能測試需求。
游戲測試介紹:3DMarkVantage所使用的全新引擎在DX10特效方面和《孤島危機》不相上下,但3DMark不是游戲,它不用考慮場景運行流暢度的問題,因此Vantage在特效的使用方面比Crysis更加大膽,“濫用”各種消耗資源的特效導致Vantage對顯卡和CPU的要求空前高漲。由于此款軟件是針對3D性能的測試,所以只選用了測試項目中的CPU選項的得分進行對比。設置為性能模式,采用1280X1024進行測試。
注:游戲成績柱狀圖中■代表測試中CPU得分;■代表測試中總分。
Peformance模式下,CPU分數要占到總分的20%之多,這個比重比3DMark06還要大,測試成績中無論總分還是CPU得分,多核成績都有所提升,雙核和四核的總分可以差到30%,沒有三緩和低主頻的速龍II四核都可以輕松超過羿龍II三核就是最好的證明,多核CPU也是未來游戲的發(fā)展趨勢。
◎ 測試游戲一:《使命召喚6:現代戰(zhàn)爭2》
游戲背景介紹:
作為《使命召喚》系列的第六部作品,《使命召喚6:現代戰(zhàn)爭2》是《使命召喚4:現代戰(zhàn)爭》劇情延續(xù),俄羅斯又再次陷入政治上的紛擾不安。伏拉米爾.馬卡洛夫這位和伊姆蘭.扎哈夫恐怖組織有關連的粗暴領袖,策劃了一連串即將危及世界安全的陰謀。

前作中綽號為「肥皂」的麥克塔維中士,現在已經晉升到上尉了,他仍繼續(xù)在為「英國特別空勤團」效力,其合作單位是美國海軍之「海豹突擊隊」,而且他還帶領著一支「141特戰(zhàn)隊」。在經歷一連串可怕的恐怖攻擊事件后,他將繼續(xù)帶領著這支特戰(zhàn)隊出動前往俄國,以解除當地危急的情勢。
游戲基本設置及測試方法:

COD6測試基本設置(特效最高/1920X1080/8AA)
新作與眾不同的是追求效果并非真實性,而是追求娛樂性,因此《使命召喚6:現代戰(zhàn)爭2》看起來就像部動作大片一樣。因此,除了跟前作一樣都是劇情導向外,更加入了類似電影動作片一樣的刺激要素。
測試從我們選擇一段大約2分鐘的游戲自動情節(jié)作為測試目標,其中有大量的打斗,煙霧等考驗性能的場景,利用軟件多次計算平均幀數。
《使命召喚6:現代戰(zhàn)爭2》AMD平臺成績柱狀圖:
注:游戲成績柱狀圖中■代表測試中最低幀數;■代表測試中最高幀數;■代表測試中平均幀數。

通過測試可以看出,最低幀數基本6款CPU產品沒有太大差距,由此可以表明此款游戲對于CPU的依賴并不高。

最高幀數中,可以呈現出游戲本身對于核心有一定的要求,雙核成績最低,而三/四核沒有具體效果,但是羿龍II整體成績高于無三緩的速龍II,由此說明三級緩存在游戲中起到了不可磨滅的作用。

最高和最低幀數相差近20幀,足以說明了多核效率高,這是在以往的使命召喚作品中所不具備的,由此可見COD6對多線程有一定的優(yōu)化,從成績來看雙核以上CPU有提升,三/四核CPU優(yōu)化不明顯。
◎ 測試游戲二:《生化危機5》
游戲背景介紹:
《生化危機5》游戲故事設定在1代洋房事件10年后,主角為原S.T.A.R.S隊員克里斯,他曾在1代中擔任主角。游戲承襲《生化危機4》的基本系統,同樣采用第三人稱背后視點的動作冒險方式呈現。不同于先前系列作慣用的黑暗場景未知恐懼感,本代將以明暗激烈轉變下所造成的短暫視力喪失,來展現另一種不同的恐懼感。

1、PC版《生化危機5》采用Capcom自創(chuàng)的MT Framework引擎開發(fā),具備在線多人及聯機合作關卡,支持NVIDIA的GeForce 3D視效技術。
2、升級版“傭兵模式”,敵人數壓倒性登場,據說數量是家用版的三倍,詳細未明。
3、新服裝
游戲基本設置及測試方法:

游戲測試基本設置(DX9 特效最高/1920X1080/8AA)
測試程序提供了Variable Benchmark和Fixed Benchmark兩張測試模式,前者是模擬游戲進行時的表現,幀數波動比較大;后者是虛擬環(huán)境的測試模式,測試時間很短,幀數波動也很小。這里我們選擇的是Variable Benchmark模式。評分標準是以字母表示,A代表非常好的,以此類推。此外還顯示出所有場景的平均幀數以及分段場景的平均幀數,我們選取了3種,4個場景的平均幀數,以及4個場景中最高/最低的平均幀數。
注:游戲中提供了對于多核CPU的多線程支持設置,設置方法:在X:\\Users\\用戶名\\Documents\\CAPCOM\\RESIDENT EVIL 5【X為系統盤,Win 7系統已測試】記事本打開config.ini文件,找到[CPU] JobThread 默認是1,
多核心修改為2.3.4.8...以此類推,此外還有一個是RenderingThread把這個調成OFF這個是多線程渲染【強烈建議】
《生化危機5》AMD平臺成績柱狀圖:
注:游戲成績柱狀圖中■代表測試中最低幀數;■代表測試中最高幀數;■代表測試中平均幀數。

對于一款支持多線程的游戲來說,多核CPU終于可以發(fā)揮作用了,從最低幀數來看,雙核自然成績最后,四核成績非常好的,其中無三緩的速龍II四核幾乎可以戰(zhàn)平羿龍II三核,可以看出游戲經過了全面優(yōu)化,不像COD6只優(yōu)化了多核,三/四核沒有提升。

最高幀數中,依賴顯卡的成分較大,因為CPU參與運算的比例較小,一般這樣的測試場景都是完全流暢的,但也可以隱約在成績中發(fā)現多核優(yōu)化的效果。

平均幀數才是考驗CPU性能的最終目標,6款CPU成績以階梯形式上升,雙核最弱四核最強,其中速龍II四核與羿龍II三核成績戰(zhàn)平,原因可以來自于羿龍II的高主頻和大三緩所帶來額外的性能提升。
◎ 測試游戲三:《優(yōu)品飛車13:變速》
游戲背景介紹:
全平臺版《優(yōu)品飛車13:變速》將會更加強調專業(yè)車手的生涯,通過車手檔案來紀錄玩家經歷比賽后的成就。此外,游戲收錄包括1972 Nissan Skyline 2000GT-R等經典車款、1995 Mazda RX-7等著名改裝車,以及2007 Lamborghini Reventon等夢幻超跑,帶給玩家更刺激的速度感。此外,新作將提供了50余種路線配置的18條賽道,次外還有現實世界賽道以及虛構的跑道。

《優(yōu)品飛車13變速》將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再現駕駛高端賽車馳騁的真實感受。其激動人心的魅力特點包括了超級真實的駕駛員第一視角照相機以及全新的車損機制,讓玩家深深陶醉于動作游戲的核心,以非常先進的操控方式感受駕駛賽車無以倫比的速度與激情感受。
游戲基本設置及測試方法:

游戲測試基本設置(DX9 特效最高/1920X1080/4AA16AF)
經過一陣子的試玩,筆者發(fā)現此款游戲配置要求較高,因此測試設置中沒有采用最高的8倍抗鋸齒,而是4倍抗鋸齒,而搭配優(yōu)異的HD5870顯卡也才基本流暢而已。
測試從我們選擇一段大約1分鐘的游戲情節(jié)作為測試目標,其中有大量車輛碰撞等考驗性能的場景,利用軟件多次計算平均幀數。
《優(yōu)品飛車13:變速》AMD平臺成績柱狀圖:
注:游戲成績柱狀圖中■代表測試中最低幀數;■代表測試中最高幀數;■代表測試中平均幀數。

從最低測試成績來看,游戲無法支持多線程,二緩及主頻對于性能影響也十分明顯,三緩提升有限,具有單核1MB二緩的速龍II雙核成績十分出色,僅次于高主頻的X4 955。

最高幀數中,成績基本相差不多,但同樣沒有三緩和主頻最低的速龍II四核成績不理想,游戲主要考察單核性能,速龍II雙核依舊表現出色。
平均幀數中可以明顯的看出,處理器的單核性能是決定優(yōu)品13幀數的關鍵所在,多核無任何提升,速龍II雙核憑借著高主頻和2M的二級緩存成績十分出色,相反速龍II四核最差。
◎ 測試游戲四:《蝙蝠俠:阿甘瘋人院》
游戲背景介紹:
號稱史上最強黑馬,在最新的IGN評分公開,倍受玩家關注的《蝙蝠俠:阿甘精神病院》展現黑馬本色,獲得了9.3
在《蝙蝠俠:阿甘瘋人院》里你將扮演蝙蝠俠把小丑送進阿卡姆瘋人院,這里的超級惡棍設下了圈套,一場真實的格斗體驗即將拉開螢幕。由艾米獲得者蝙蝠俠的作者保羅迪尼親啟的劇本,游戲給整個DC漫畫帶來了生氣!
《蝙蝠俠:阿甘瘋人院》將給玩家?guī)硪粓霾煌瑢こ5?,陰暗并且富有戲劇性的冒險歷程,我們將抵達阿卡姆瘋人院的最深處--位于哥譚市用來關押精神病犯人的精神病院.玩家將在黑暗中前行,帶給敵人以恐懼,并且和小丑以及那些控制了瘋人院哥譚市最臭名昭著的惡棍們一決勝負。靈活運用蝙蝠俠的各種小道具以及他的能力,玩家將化身成為不可阻擋的鎮(zhèn)壓者阻止小丑那瘋狂的陰謀。
游戲基本設置及測試方法:

游戲測試基本設置(DX9 特效最高/1920X1080/8AA)
游戲設置中并沒有調節(jié)抗鋸齒的選項,只能在顯卡驅動中強制打開,鑒于游戲配置要求不高,在這里我們設定為8倍抗鋸齒。
游戲自帶性能測試DEMO,自動運行后可以自動計算出場景中的最高/最低以及平均幀數。
《蝙蝠俠:阿甘瘋人院》AMD平臺成績柱狀圖:
注:游戲成績柱狀圖中■代表測試中最低幀數;■代表測試中最高幀數;■代表測試中平均幀數。

從測試成績來看,游戲對于緩存似乎更敏感,羿龍II整體成績明顯高于速龍II,看來三級緩存有無起到了關鍵作用。

由于游戲要求配置不高,在最高幀數下差距不明顯,性能主要依賴顯卡性能,CPU貢獻較小。

平均成績中雙核成績依舊最低,四核810成績也十分一般,看來游戲對多核CPU支持很一般,相反羿龍II三核強于羿龍II四核證明了主頻/緩存才是此款游戲的重點。
◎ 測試游戲五:《街頭霸王4》
游戲背景介紹:
CAPCOM公司于1987年推出的大型電玩機臺格斗游戲《街頭霸王》,堪稱目前格斗類游戲的始祖,至今令我們難以忘懷,回味無窮。經過了20多年的不斷演化之后,如今的《街頭霸王4》不僅在畫面上走向了全新方向,而且加入了各種新系統。目前《街頭霸王4》支持PS3、XBOX360以及PC,三大游戲主流平臺。
《街頭霸王4》承襲原作系統與內容并追加多名新參戰(zhàn)角色與新終極連段招式,同時調整對戰(zhàn)平衡度與提供更豐富的連線功能。其中增加大量新場景、新操作特性,游戲依然采用傳統的6鍵控制,但所有角色都將有大量新動作加入?! ∠啾扔螒驒C版本,PC版的街霸4將提供更多的周邊內容下載,其中包括人物的新服裝等。據稱廠商會在PC版本中加入更多的圖形特效,會比游戲機版本更加華麗。
游戲基本設置及測試方法:

游戲測試基本設置(特效最高/1920X1080/8AA16AF)
游戲自帶性能測試DEMO,自動運行后可以自動計算出場景中平均幀數以及系統平臺的自帶評分,評分標準是以字母表示,A代表非常好的,以此類推。
《街頭霸王4》AMD平臺成績柱狀圖:
注:游戲成績柱狀圖中■代表測試中自帶評分;■代表測試中平均幀數。


很遺憾,在街霸4中,CPU成績相差不大,只有雙核和四核才拉開了差距,得分呈遞增提升,多線程優(yōu)化貢獻小,只是稍有提升。
(AMD篇)測試小結:游戲多核優(yōu)化/大緩存依舊吃香
此次選取的6款AMD處理器產品皆為市場中熱銷的型號進行多款游戲測試,通過相互之間的價格與性能的詳細比較和解析,希望為消費者提供了具有高價值的參考材料,測試之后,筆者進行了分析總結:
AMD平臺/測試亮點1:廉價多核CPU-游戲初現曙光
說到亮點,讓我們感到比較驚訝的是,多核CPU逐漸在游戲中嶄露頭角,特別是廉價的速龍II四核更是亮點不斷,比如生化危機5通過修改線程,性能提升十分明顯,此外原本不支持多線程的使命召喚游戲,在第六代中也可以看出多核CPU有性能的提升,所以從游戲的發(fā)展來看,多核處理器越來越受到游戲廠商的關注,廉價四核也許在未來游戲市場備受推崇。
AMD平臺/測試亮點2:CPU單核性能依舊是眾多游戲的關鍵
提到游戲,處理器單核性能就不能太差,這也是眾多游戲玩家千元價位放棄四核,選擇高主頻大緩存CPU的主要原因,因此從目前情況來看,高主頻/大緩存依舊是發(fā)揮顯卡最高性能的有力保障!從AMD多款CPU測試成績來看,速龍II雙核憑借單核性能在游戲也有不錯的表現,雖然沒有三緩,但是憑借高過其他五款產品的二緩容量的翻番,就足以在非多線程游戲中跑出不錯的成績。

使命召喚6:AMD/CPU推薦
喜歡使命召喚6的玩家,在AMD處理器的選擇中,三核絕對是不二的選擇,滿足多線程需求,價格還低于四核;特別是速龍II三核產品,堪稱最便宜的多核產品。
生化危機5:AMD/CPU推薦
生化危機5是少有的先天可以調節(jié)多線程的游戲,根據自己核心的多少選擇線程數,多核下性能會出現明顯的提升,在這里推薦價格便宜的速龍II四核,滿足生化5多線程的需求。
優(yōu)品飛車13:AMD/CPU推薦
此款游戲對于CPU只考察單核性能,由于速龍II雙核采用原生架構且二級緩存相比其他型號提升一倍,此外主頻也高達2.9GHz,這對于敏感于單核性能的優(yōu)品13再合適不過了,并且價格只有400元出頭。
蝙蝠俠—瘋人院:AMD/CPU推薦
測試中發(fā)現游戲對于多核只有稍微的優(yōu)化,因此對于CPU考察較為全面,主頻和三緩占了很大的因素,因此推薦羿龍II三核產品,滿足多核需求的同時,單核性能足夠出色。
街頭霸王4:AMD/CPU推薦
由于游戲需求偏低,即使在高分辨率和特效下,入門級CPU產品足夠發(fā)揮高端顯卡的性能,因為選擇CPU方面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隨意搭配,并不會在游戲性能上出現太大的偏差。

稍后推出:第二章 六款Intel處理器分析/測試篇
敬請期待。。。。
續(xù)發(fā)第二章:Intel處理器分析/測試篇
泡泡網CPU頻道12月3日 Intel續(xù)篇開始之前請允許小編解釋一下:之前由于時間的關系,我們只測試了AMD平臺的六款主流CPU的游戲性能,可能因為缺少對立陣營Intel產品,令不少讀者在回帖中感覺意猶未盡,在這里我們深感歉意,為了彌補我們的不足,下面的文章中,我們將第一時間把續(xù)篇Intel熱門處理器的游戲性能,真誠的奉獻給讀者。注:點擊上圖可重新瀏覽全篇文章

不僅如此,在Intel產品測試過后,我們將通過柱狀圖把A/I兩大陣營進行詳細的游戲性能比較,令游戲玩家合理有效的找到適合自己的CPU產品,力求達到滿意的效果。

此次Intel處理器游戲測試中,我們選擇了市場上同樣比較熱門的6款CPU產品,分別覆蓋奔騰/酷睿2/酷睿i5三個系列,價格和AMD六款CPU隸屬同一區(qū)間:400元-1300元價位。下面就讓我們去先看一看這六款Intel處理器的市場分析,以求進一步對這六款產品進行深入了解:
主流奔騰E系列市場分析:
Intel 45nm雙核老將經久不衰:奔騰E5200/E5300/E5400
Intel這個芯片業(yè)的老大,從其45nm雙核推出起就占盡了優(yōu)勢,面對當時風頭正勁的AMD黑盒5400+的強勢,奔騰雙核E5200橫刀立馬殺來,在價格上同樣位列于500元,并且一直被Intel運用到中高端45nm制程也普及到了低端產品,E5200的到來也就變得順理成章。當然E5200經歷了AMD的5000+到5400+的對抗,現在又承接了對抗7750/7850的使命。
E5300/E5400的推出雖然看似只是簡單的主頻升級,其實Intel另有深意,一直以來E5200憑借著優(yōu)秀的工藝和架構,一直對抗著AMD幾代中低端產品,漸漸的隨著對手的主頻的不斷提升和新品不斷改進,越發(fā)感到E5200有些力不從心,相比較對手的7750/7850,甚至之前的5400+,在主頻上都是有不足,這在一些對主頻稍敏感的項目中,略有弱勢,因此E5300/E5400的推出便是彌補這一空白,上可牽制對手老舊的7750/7850系列,下可阻擋新45nm速龍II的大軍來襲。
然而隨著速龍II的價格不斷走低,外加上性能的不俗,原有的奔騰E高性價比的頭銜也隨之遠去,外加上對于虛擬化的支持,也讓不少鐘情于Win7系統的用戶投入速龍II行列,目前熱銷的E5400的價格為470元,高于速龍II X2 240/245,然而性能上的差距早已蕩然無存,只能依靠強勁的超頻性能,屹立于入門市場。
Intel 45nm雙核新生力量:奔騰E6300/E6500K
此E6300非65nm彼E6300系列,全新的E6300隸屬于奔騰旗下,定位介于E7000系列和奔騰E5000系列之間,繼E5200之后,Intel又發(fā)布了兩款5000系列的新品,除了在主頻有所提高以外毫無建樹,而新的E6300除了將主頻進一步提高以外,還沖破了之前奔騰系列的FSB限制,成為了第一款采用1066MHz FSB的奔騰雙核處理器,可以說是半只腳已邁入了酷睿E7000系列。
規(guī)格上E6300的主頻達到了2.8GHz,和E5000系列一樣擁有2MB二級緩存,而FSB則和入門級酷睿E7000系列看齊達到了1066MHz,TDP保持65W,前端總線一直是Intel劃分處理器檔次的一個重要參數,這次提高Pentium E6300的前端總線無疑是要進一步細化產品線,凸顯每個價格區(qū)間產品的特點,避免E6000系列僅僅成為E5000系列的高頻版。目前奔騰E6300的價格為600元出頭,正好與AMD羿龍II雙核545在價位上在同一起跑線。
此外這里還要提一下E6500K這款中國限量版產品,,不久之前Intel針對中國大陸推出了奔騰E6500K雙核,其最大特點就是不鎖倍頻,因此命名和之前的奔騰系列也有所不同,最后多了一個K字,以區(qū)別于普通版的奔騰E6系列。 在奔騰E6500K上市之前,廠商送測的工程版本(ES)在廣大IT媒體手中完美的詮釋了“超頻神話”的含義,普遍在風冷條件下,從默認主頻2.93GHz下通過直接調節(jié)倍頻,默認電壓就可以達到穩(wěn)定運行4.0GHz的水平,而加壓到0.2V左右就可以穩(wěn)定超頻至4.5GHz,甚至加壓更高下可以沖破5GHz,強悍的超頻性能讓沒面世的奔騰E6500K過早的積攢了華麗的人氣指數。
然而事與愿違,市售版E6500K經過短暫的熱銷過后,玩家一連串批判的帖子布滿各大硬件論壇,原因基本相同:與媒體測試事實大相徑庭,甚至倍頻超頻性能不如價格低廉的E5系列,有種上當受騙的感覺。面對種種蜚短流長外加上昂貴的價格,本次測試中并沒有選擇此款產品作為熱門產品。
主流酷睿2/酷睿i5系列市場分析:
Intel 45nm雙核中流砥柱:酷睿2 E7200/E7300/E7400/E7500
酷睿2系列家族中,E7系列一直是最為經典的主流產品,特別是對于主流用戶來說,較高的主頻,3M的二級緩存,E7系列處理器是效果與能耗均非常出色的最為理想的產品,是45nm雙核高端和低端的黃金分割點。
盡管還有不少消費者仍然只記得經典的E7200/E7300,但隨著其貨源與性價比的不足,E7400/E7500正在取代E7200/E7300成為新一代主流高性價比的產品,是組建高清平臺的最為理想的選擇,目前性價比較高的為E7500,價格不足800元,但面臨同價位對手的三核產品無論在性能上還是價格上,優(yōu)勢遠不如當年。
Intel 45nm千元雙核旗艦:酷睿2 E8200/E8300/E8400/E8500/E8600
雖說CPU目前已經進入了多核時代,眾多的游戲也都對四核處理器進行了優(yōu)化,但是作為CPU性能指標之一的主頻/緩存依然不可忽視,尤其是那些對這些更為敏感的大型3D游戲,如果用戶選擇了一款主頻較高的產品一樣可以獲得與四核處理器相同的效果。
作為高主頻大緩存的酷睿2 E8系列處理器,較高的起始主頻和高達6MB的二級緩存,為游戲性能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在游戲玩家的心中有著不可磨滅的地位,同等價位下寧選E8,不要四核的口號歷歷在耳,是游戲愛好者組建游戲平臺的較好利器之一。目前E8400散片具有相當高的性價比,不足千元的價格游戲獨領風騷,因此大多數游戲玩家仍然樂于買單。此外其優(yōu)異型號E8500/E8600由于貨源少價格高,在此不加以推薦。
Intel 45nm入門級四核:酷睿2 Q8200/Q8300
去年第三季度Intel推出新一代45nm平民級四核產品Q8200。以較低的主頻/較小的二級緩存,將45nm四核產品率先拉進了千元價位。由于Q8200主頻過低,因此之后的Q8300只是為彌補主頻低而推出的升級產品。
羿龍Ⅱ四核系列的推出直指Intel酷睿2 Q8200/Q8300,在千元價位上幾款明星產品,拼價格、拼性能、拼功耗,總之打的不可開交。之后號稱價格不變的Q8300取代了Q8200,作為主頻升級產品,對應的對手為羿龍II X4 920,雙方的價格都位列在千元左右,一時之間性能勝負難以決斷。
Intel 45nm四核超級新星:酷睿i5 740/750
i5 700系列隸屬于Intel最新發(fā)布的Lynnfield核心,繼承了Bloomfield核心最優(yōu)異i7-900系列的很多優(yōu)秀特質,比如原生四核心、8MB大容量三級緩存、內建DDR3內存控制器、采用QPI總線、集成SSE4.2指令集等。不過新一代Lynnfield核心處理器僅整合雙通道DDR3內存控制器,不再對三通道內存進行支持,其次就是Lynnfield核心i5處理器取消了SMT超線程技術,只能為用戶提供四核四線程。

i5 700系列作為Nehalem微架構旗下的子弟兵,原生四核心設計令處理器的四個核心直接連通,增強處理器各核心間的通信效率,使處理器在多線程任務中運行更有效,充分發(fā)揮處理器的運算潛力。相比師出同門的酷睿Q9000系列,已經不可同日而語。新架構下的i5 700產品有相比同級別產品的絕對性能優(yōu)勢,市售熱門的i5 750的價格只在1300元左右,與對手的羿龍II四核 X4 955價位相同,應該是一對勢均力敵的對手。
Intel幾款主流熱銷的CPU的市場分析完畢后,就開始我們的熱門CPU對戰(zhàn)主流游戲的測試了,讓我們拭目以待:
◎ 3D基準測試:《3DMarkVantage》
既然是利用CPU來衡量游戲性能,那么大名鼎鼎的3DMark就不能不跑,這是衡量系統的3D性能的基準軟件,3DMarkVantage是業(yè)界第一套專門基于微軟DX10 API打造的綜合性基準測試工具,并能全面發(fā)揮多路顯卡、多核心處理器的優(yōu)勢,能在當前和未來一段時間內滿足PC系統游戲性能測試需求。
游戲測試介紹:由于此款軟件是針對3D性能的測試,所以只選用了測試項目中的CPU選項的得分進行對比。設置為性能模式,采用1280X1024進行測試。
注:Intel游戲成績柱狀圖中■代表測試中CPU得分;■代表測試中總分。

多核的優(yōu)勢在3D基準CPU得分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同為四核酷睿2和酷睿i5性能差距十分明顯,新架構下的i5在性能上有質的提升,此外E8400憑借大緩存高主頻獨攬雙核性能榜首。

3DMarkVantage是測試3D性能的基準軟件,總分在性能模式下CPU比重大約占20%還要多,測試成績中無論總分還是CPU得分,多核成績都有所大幅提升,雙核和四核的總分可以差到30%,優(yōu)異E8400表現不錯,是雙核中唯一與四核差距最近的產品,難怪在不支持多線程的游戲中,可以異軍突起。
◎ 測試游戲一:《使命召喚6:現代戰(zhàn)爭2》
注:Intel游戲成績柱狀圖中■代表測試中最低幀數;■代表測試中最高幀數;■代表測試中平均幀數。

詳細的游戲介紹及測試方法點擊:第八頁



在之前AMD的測試中,可以看出COD6對于多核優(yōu)化僅限于雙核以上,從三組測試成績中看來確實如此,不過無奈Q8300的主頻太低,并沒有發(fā)揮應有的多核優(yōu)勢,在雙核E8400之后屈居第三,四核i5 750憑借新架構高性能則毫無爭議的依舊跑的最快。
◎ 測試游戲二:《生化危機5》
注:Intel游戲成績柱狀圖中■代表測試中最低幀數;■代表測試中最高幀數;■代表測試中平均幀數。

詳細的游戲介紹及測試方法點擊:第十頁

最低幀數表示測試環(huán)境十分惡劣下的最差成績,這時CPU擔負起較高的負擔,也是考驗CPU性能的關鍵項目,在多線程設置下,成績明顯呈階梯狀,性能從雙核到四核依次提升,Q8300雖然主頻低,但是核心的優(yōu)勢使其成績突出,僅次于i5 750。

游戲中最高幀數對于CPU考驗微乎其微,主要依靠顯卡的強大性能,測試中除了i5 750之外,幾乎其他5款產品性能相差無幾,足以體現出i5新架構下的游戲性能發(fā)生質的改變。

從整體測試來看,多線程優(yōu)化無疑是生化5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令號稱游戲神器的E8400也不得不甘拜在低主頻/緩存的Q8300手里,這是在以往游戲測試中難以看到的情況,i5依舊大幅度與其他產品拉開距離。
◎ 測試游戲三:《優(yōu)品飛車13:變速》
注:Intel游戲成績柱狀圖中■代表測試中最低幀數;■代表測試中最高幀數;■代表測試中平均幀數。

詳細的游戲介紹及測試方法點擊:第十二頁



三個測試結果顯示,優(yōu)品13是一個完全依賴單核效能的游戲,多核幾乎無用,因此主頻最低的Q8300性能也是最差,游戲利器E8400僅次于i5名列第二,i5 750則憑借新架構的單核性能與其他產品拉開較大差距。
◎ 測試游戲四:《蝙蝠俠:阿甘瘋人院》
注:Intel游戲成績柱狀圖中■代表測試中最低幀數;■代表測試中最高幀數;■代表測試中平均幀數。

詳細的游戲介紹及測試方法點擊:第十四頁



測試結果與之前的AMD平臺如出一轍,CPU緩存的貢獻相比主頻優(yōu)勢更加明顯,多核處理器無性能提升效果,受到最低幀數的大幅度領先,i5 750平均幀數相比其他產品拉開了較大的差距。
◎ 測試游戲五:《街頭霸王4》
注:Intel游戲成績柱狀圖中■代表測試中系統自測得分;■代表測試中平均幀數。

詳細的游戲介紹及測試方法點擊:第十六頁


從測試可以看出,街霸4是典型的唯GPU游戲,CPU性能幾乎都是以微弱的差距而拉開,因為并非所有的游戲對CPU的要求都很高,有一部分游戲極大削弱了CPU在游戲中的地位,也就出現了類似于失落星球中CPU無用的效果,但實際上還是有很多游戲需要強力CPU的支持,比如RTS游戲中單位很多時、聯機對戰(zhàn)玩家較多時,還有一些需要CPU做物理加速、AI控制的游戲。
Intel游戲測試小結:i5性能異軍突起/大緩存高主頻依舊吃香
在續(xù)測中同樣選取了6款Intel處理器產品,皆為市場中熱銷的型號,通過相互之間的價格與性能的詳細比較和解析,希望為消費者提供了具有高價值的參考材料,測試過后,筆者對以上6款Intel CPU游戲性能進行了分析總結:
Intel平臺/測試亮點1:雙核王E8400退位/新i5游戲掌權
通過測試6款Intel產品最大的游戲亮點莫過于新i5處理器,游戲性能出色,相比過去的游戲利器E8400,不但核心數量翻番,就是單核性能也同樣提升了一大步,價格上卻相差不懸殊,如果對游戲要求過高的玩家,i5不會讓你們失望,然而這只是不支持超線程的型號750,如果換成更高端產品,相信會有更大的突破。
Intel平臺/測試亮點2:大緩存/高主頻依舊是游戲最愛
雖然此次測試中Q8300在支持多線程的游戲中發(fā)揮了不錯的成績,但是作為Intel自家低端四核仍然難以滿足大部分需求,畢竟目前支持多線程游戲少之又少,外加上較低的主頻,不少Q8300游戲性能甚至不如中端雙核產品。不過具有高主頻高緩存的E8400依舊游戲性能不俗,憑借單核性能高,在不少多線程游戲中也與Q8300相差無幾,所以說在目前775平臺上,游戲玩家選擇大緩存/高主頻的雙核產品依舊可行。
使命召喚6:Intel/CPU推薦
喜歡使命召喚6的玩家,在Intel處理器中的選擇上,即使游戲本身對多線程有優(yōu)化,但是貢獻實在有限,高端E8400可以逼平Q8300,其他雙核產品性能也相差不多;追求性價比的COD玩家,任何其中一款產品都值得購買,如果想要更高性能,非i5平臺莫屬。
生化危機5:Intel/CPU推薦
生化危機5是少有的先天可以調節(jié)多線程的游戲,根據自己核心的多少選擇線程數,多核下性能會出現明顯的提升,在這里老775平臺升級推薦Q8300,新1156平臺推薦i5。
優(yōu)品飛車13:Intel/CPU推薦
此款游戲對于CPU只考察單核性能,i5 750和E8400都是首選,如果預算有限,可以選擇E8400,畢竟整體平臺價格相比新i5平臺便宜不少。
蝙蝠俠—瘋人院:Intel/CPU推薦
測試中發(fā)現游戲對于多核只有稍微的優(yōu)化,因此對于CPU考察較為全面,主頻和三緩占了很大的因素,因此推薦E7500,滿足高主頻的同時,單核性能足夠出色,并且價格相對便宜。
街頭霸王4:Intel/CPU推薦
和AMD處理器結果相似,由于游戲需求偏低,即使在高分辨率和特效下,入門級CPU產品足夠發(fā)揮高端顯卡的性能,因為選擇CPU方面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隨意搭配,并不會在游戲性能上出現太大的偏差。
◎ A/I兩陣營12款CPU性能對比:《3DMark Vantage》


◎ A/I兩陣營12款CPU性能對比:《使命召喚6-現代戰(zhàn)爭2》



◎ A/I兩陣營12款CPU性能對比:《生化危機5》



◎ A/I兩陣營12款CPU性能對比:《優(yōu)品飛車13:變速》








1.當你選擇CPU時 更注重哪些方面(多選)?
2.作為選購游戲平臺 你更傾向于(單選):
3.十二款主流CPU 你認為哪款性價比高(單選):
4.十二款主流CPU!你的游戲首選(單選):
■<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