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展了64年,硬盤都經歷了什么
硬盤作為存儲數據的載體,是電腦無法舍棄的一部分。它從誕生到現在,已經經歷了漫長的64年。回顧其發(fā)展歷程,我們可以用“從大到小又從小到大”來總結,也就是體積越來越小,而容量越來越大。
今天就為你科普一下,在這64年時間里,硬盤是如何一步步演變的。
誕生初期
1956年,IBM發(fā)明了世界上領先塊硬盤,名為350RAMAC。這塊硬盤由50片直徑達到24英寸的盤片構成,擁有兩個冰箱大小的體積并且重量達到了上百公斤,不過它只能提供5MB的容量,幾乎一張高清照片的大小。雖然臃腫龐大,但350RAMAC的誕生,卻是人類科技的一大進步。
?。↖BM 350RAMAC硬盤)
1973年,同樣是IBM,推出了“溫徹斯特”硬盤,也稱溫盤。這塊名叫3340的硬盤,開始涂磁性材料,擁有兩個30MB的存儲單元,并且在同一個軸上裝了幾片盤片,使得硬盤的體積大大縮小,成為現代機械硬盤的雛形。
(IBM 3340硬盤)
不過在這個時期之前,硬盤還只是應用于工業(yè)領域。
同時期,薄膜磁頭技術誕生,它不僅能顯著減少磁頭和磁片的距離,讓硬盤體積進一步縮小,還能增加存儲密度,提高硬盤容量。IBM的3370便是世界上領先款采用薄膜磁頭技術的硬盤,它最多能存儲571MB的數據,高可擴展到4個存儲單元并能和IBM System/30中型電腦搭配。
?。ū∧ご蓬^演示)
光輝時刻
1980年,世界上領先款GB級容量的硬盤誕生,但由于它的重量過重,想要民用還是不太現實。
同年,由前IBM員工創(chuàng)立的希捷(SEAGATE)公司開發(fā)出5.25英寸規(guī)格、容量5MB的硬盤,這是先進面向臺式機的產品。它的出現推動了整個PC界的變革,世界從此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象征著家用硬盤的時代已經到來。
1984年,東芝超大規(guī)模集成電路研究所工程師舛岡富士雄博士基于浮柵晶體管技術,在IEDM1984會議上首先提出了閃存(Flash Memory)的概念,為SSD的誕生和發(fā)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ㄩW存顆粒)
基于此,英特爾在1986年成立了SSD(固態(tài)硬盤)研發(fā)部門。90年代,Flash SSD誕生,并在90年代末逐漸取代RAM SSD(世界上領先個固態(tài)硬盤驅動器),成為了SSD市場的主流。由于它的特點是斷電后數據還在,就此Flash SSD正式成為HDD真正意義上的對手。
革新時代
1997年,GMR巨磁阻效應磁頭問世,它相比舊的MR磁頭更加靈敏,存儲密度可達10~40Gb/inch2,提高了8倍之多,為機械硬盤的大容量發(fā)展提供了必要條件。采用該技術的3.5英寸硬盤規(guī)格也由此成為現代計算機硬盤的標準規(guī)格。
(GMR巨磁阻效應磁頭)
2005年,日立環(huán)儲和希捷開始大量采用磁盤垂直寫入技術,該技術能夠將平行于盤片的磁場方向改變?yōu)榇怪?0度,能夠讓存儲空間得到更加充分的利用。時隔2年,世界領先款突破TB級容量的機械硬盤由日立推出。
?。ù疟P垂直寫入技術)
不過相比容量上的大幅增長,機械硬盤受限于機械構造,速度上難以取得突破。于是從2009開始,SSD開始逐漸取代機械硬盤成為市場的主流。
同年,領先款1TB容量的2.5英寸SSD誕生,連續(xù)讀寫速度達到了240/215MB/s的,隨機讀寫50/10K iops,遠超機械硬盤。不過當時候高昂的售價讓SSD難以廣泛普及。
3D NAND技術的發(fā)展為SSD的大容量化和普及提供了全新方向。2014年3D NAND開始量產,此后48層、96層、128層的3D NAND顆粒不斷推出,加速SSD朝著大容量、小體積的方向進化,如今1TB以上的消費級SSD已經屢見不鮮。
影馳HOF PRO M.2 SSD全系采用了高規(guī)格的3D NAND 顆粒,提供500G,1TB和2TB三種超大容量,能夠滿足絕大部分用戶的數據存儲需求。
除此之外,作為目前為數不多的PCIe4.0 SSD,HOF PRO M.2的連續(xù)讀寫高達5000/4400MB/s,隨機讀寫達到760/700K iops,可以為用戶帶來閃電般的程序加載、數據傳輸體驗。
為了讓用戶使用安心,HOF PRO M.2還提供了五年質保服務,同時支持個人送保,用品質保障體驗,用行動解決用戶后顧之憂。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