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泡網音樂深解析!誰殺死了古典音樂
泡泡網耳機頻道9月6日 文章開篇之前我要向音樂評論界偉大的諾曼.萊布雷希特先生致以誠摯的敬意,因為我今時這篇文章之標題就是源自您那本偉大的《誰殺死了古典音樂》。
親愛的各位讀者,本文的題目看似十分之沉重艱澀,但畢竟是一篇刊登在網站之上的文章,故此我盡量以淡化古典音樂理論,從一次次的歷史變革與社會發(fā)展角度來為讀者解析究竟是誰殺死了古典音樂。
誰殺死了古典音樂
正文開始,簡單來說在《誰殺死了古典音樂》音樂一書中作者諾曼.萊布雷希特主要是從古典音樂從業(yè)者的人心和人性中的各面角度來為我們找尋解答出究竟是誰殺死了古典音樂。而筆者寄希望于從一個社會化的角度來探尋究竟是誰殺死(文中“殺”作為虛字,意為在主流沖被替代而非被消滅掉)了古典音樂。當然,筆者才疏學淺在此沒有也不敢與諾曼.萊布雷希特先生就文章深度以及角度來進行高下之比較,所以只能窮竭自己的思考以餮各位網友讀者,文中不慎及謬誤之處歡迎探討拍磚。
首先要明確第一點本文中所說的古典音樂泛指于歐洲1450年-1900年這一歷史跨度上的主流音樂。
梵蒂岡
諾要論述古典音樂的死亡我們首先要知道其胎始之初的一個原始形態(tài)。在1450年之前歐洲社會一直處于受到一種名為政教合一的政治形式所控制,各類音樂的創(chuàng)作源泉主要是來自于對圣經的理解與對上帝的稱頌。大約是在1450年前后的一段時間(具體不可考證)歐洲進入了文藝復興時期,宗教通知音樂這一狀況發(fā)聲了逐漸的改變,隨著人們對社會,自然認知度的提升,從思想形式上逐漸的擺脫了宗教政治的束縛,開始向著更加開闊,更加靈活的音樂形式與內容大踏步的行進。
巴赫
隨后經過百年的光陰與文藝復興思潮的浸染,一種較之以往的音樂形式更加具有活力更加具有娛樂性與觀賞性的音樂時期—巴洛克時期,正式到來了。
在這里不對巴洛克的時期(Baroque)(約為公元1600—1750)的音樂特點進行論述。我個人認為在這一時期是對于歐洲古典樂發(fā)展最為重要的一個階段,在這一時期雖然歐洲的整體思想在大踏步的前進,但巴洛克初期的音樂家們好像并沒有擺脫百年前宗教統(tǒng)治文藝的束縛。其中最有名的例子就是德國最偉大作曲家之一的巴赫,我們從巴赫以創(chuàng)作《勃蘭登堡協(xié)奏曲》、《b小調彌撒曲》、《平均律鋼琴曲集》、以及大量的教堂音樂和器樂曲中看出在巴赫的時代宗教依然是音樂中思想與內容的主流與推廣途徑。不過我們要從中看到巴赫在音樂創(chuàng)作上的進步性,他把前人發(fā)展起來的主要風格、形式和傳統(tǒng)概括地加以研究并匯集在一起,使之更加豐富多彩。這就為巴赫之后的作曲家與音樂人奠定了一個活躍形式的基礎,只有在模式上具有了這樣的革命與創(chuàng)新,才能夠將創(chuàng)作者的思維從嚴肅的刻板的宗教音樂模式中解放出來,這也是為什么巴赫被稱為西方音樂之父的一大最主要原因了。
讀到這里各位讀者可能要向作為筆者的我發(fā)問了:“你講了這么多古典音樂的胎盤時期的發(fā)展與蛻變與整篇文章的題目好像不太相符?!闭埲莨P者在此稍做下結實,之所以首先要闡述宗教問題,了解歐洲歷史的朋友肯定知道,宗教在很長的一段時間之內都是作為歐洲社會核心價值觀的唯一參考依據。在這樣價值觀的影響下對音樂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人文心理環(huán)境,以及發(fā)展環(huán)境都有著絕對的影響力。中國諺語:長江后浪推前浪,古典音樂首先要殺死之前統(tǒng)治歐洲音樂千年的宗教思想。
在這里承接下上文在巴洛克時期被解放出來的思想與創(chuàng)作模式,首先要面對的一個最客觀問題就是發(fā)展問題,縱觀古典音樂的三個階段:巴洛克時期,古典主義時期,浪漫主義時期。每一個時期的音樂模式相對上一時期的音樂模式來講都更加活躍更加奔放更加讓人為之傾覆。
巴洛克時期風格
在人類社會經歷千年的農耕社會之時,隨著一部蒸汽機的發(fā)明讓我們在極短的時間之內經歷了過去幾千年都未曾經歷的巨變,多次的工業(yè)革命所帶來的科技成果和生產力發(fā)展讓我們的思維應接不暇。就個人愚見而言,筆者認為巴洛克時期對音樂帶來的影響不亞工業(yè)革命于人類社會的影響,巴洛克時期讓音樂的發(fā)展速度走進了時代所鋪設的高度軌道。我們來看下古典音樂時期的三個階段的年表,巴洛克時期(約為公元1600—1750),古典主義時期(約公元1750—1820),浪漫主義時期(約為公元1820—1900)。我們暫不看之前通知歐洲音樂達千年之久的宗教音樂時期,單從這三個階段上來看巴洛克時期150年,古典主義時期70年, 浪漫主義時期80年(如果算上約19世紀80年代誕生的爵士樂那么浪漫主義的輝煌時期僅僅持續(xù)了60年左右)。
舒伯特音樂聚會
從不同時期的替換速度越來越短上來觀察,看似古典音樂進入到了一個類似計算機產業(yè)中摩爾定律的輝煌時期,但作為當今生活的我們回顧歐洲音樂史,我們看到的古典音樂發(fā)展在進行到浪漫主義時期的時候就戛然而止了。在這一篇章中我們不去探究社會因素,科技因素的情況下單從音樂的角度來分析,我們能夠看到古典音樂在20世紀伊始的某一個節(jié)點處被來自于移民國家美國所誕生的更為活力更為符合當時民眾欣賞胃口的黑人演奏為主的爵士樂所殺死了。
繼續(xù)承接上文,在文中的最后一段筆者有一句話:“在這一篇章中我們不去探究社會因素,科技因素的情況下單從音樂的角度來分析”在這一章節(jié)之中,我們會從社會因素,科技因素這兩方面度來分別闡述究竟是誰殺死了古典音樂。
木化的貴族社會
首先是社會因素,從古典音樂三個時期來看,社會越來越希望音樂形式活潑多元化的需求是決定古典音樂高速經歷三個階段的一個最主要驅動力。但是在古典音樂時期所謂的社會,是為歐洲上流貴族社會以及部分美洲移民的貴族集團,我們知道在沒有MP3 iPod等廉價音頻設備的今天,欣賞音樂絕對不是一般普羅大眾的購買力及消費力所能消化的奢侈享受,所以注定古典音樂在當時的那個年代只能在占社會人口不足百分之一的貴族階層社會所流傳推廣。
歐洲資本主義革命
在古典音樂最為輝煌的浪漫主義時期,世界各地的反封建反階級分化的斗爭進入了白熱化階段,同時隨著民智的開啟,世界各國階層民眾逐漸取代之前的貴族階層成為歐洲各國的主人后。民眾對音樂的享受的渴望日益增加,隨著社會進步潮流的推進,像古典音樂這種服務于極少數人群的藝術形式,逐漸被服務于大眾享受,形式樂觀積極,不需要過多內涵純粹娛樂性質的娛樂形式所代替,并在占世界上絕大多數的普羅大眾中廣為流行開來。音樂欣賞的主體人群隨著社會的變革發(fā)生了根本性質的改變。古典音樂從而失去了發(fā)展動力與源泉。
從上文中我們得以看出,古典音樂由于其時代的適應力隨著社會的發(fā)展逐漸下降,進而被多種新生的音樂形式所沖擊,其在音樂界的主導地位在20世紀初的20 30年間被以摧枯拉朽般的沖下頂峰,失去了其幾百年間一直是主流音樂形式這一寶座。
你能想象他們是貧窮的一群人嗎?
由于話題比較敏感對于這一章的內容,故此我用我前日切身經歷的一個小故事說明。
破碎的提琴
在前段時間我去村兒里逛市場的時候,我偶遇了一個與泡泡網同類型媒體的同行,在聊天中他提到他一直是中國某優(yōu)異樂團的小提琴手,由于收入情況不太理想,故此來到垂直門戶做兼職。
從我經歷的這個小故事上可以感受到一種不詳的氣息。首先大家看看對話中的幾個關鍵語:優(yōu)異樂團 收入情況不理想 做兼職。從這幾個關鍵語中可以得到這樣的信息,雖然古典樂不是當今音樂的主流,但就算目前在國內的優(yōu)異樂團從事演奏收入情況也十分不理想仍然需要依靠兼職來維持生計。一葉落而知天下秋,優(yōu)異尚且如此,合乎一般者?
若是說前面所講的內容有些灰色氣息,那么這一章的內容多少會有那么一些春意盎然之色。從好的方面來看隨著收音機的普及信息的高速傳播古典音樂逐漸走進了千家萬戶,成為諸多家庭閑暇時光的背景音樂,為古典音樂走下高高在上的廟堂打下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并在普羅大眾中培養(yǎng)其了諸多的古典音樂愛好者。然則在錄音時代初期聲音錄制水平與傳播途徑的限制,無法將現(xiàn)場的音樂的精髓很好的通過錄音手段進行傳播,最終通過收音機,橡木唱片播放出來的效果十分不盡如人意,嘈雜的噪音,混亂的定位,播放設備三頻的不均衡,帶來了極差的聽音感受,從而使得古典音樂在一些初接觸的人心中產生了抵觸與厭惡情緒,要知道那個時候買一張唱片的錢都去酒館邊聽駐唱邊喝好一陣子酒了。
早期唱片意想圖
不過諸如音場不佳,三頻混亂等技術上的這些掣肘問題,隨著科技的發(fā)展與聲學工藝水平的提升已經基本上在錄制與播放環(huán)節(jié)上得以到了良好的解決。若要舉出具體事例來我想德意志唱片公司,在錄音技術對古典樂的發(fā)展上有著不可磨滅的功績。使得一般百姓能夠成本很低廉的在家欣賞到金色大廳般的輝煌氣勢。
德意志唱片的代表作《金色卡拉揚》
“面對全球古典唱片業(yè)的大蕭條,DG不斷挖掘市場潛力,鞏固著古典音樂領域無可爭議的權威和主導地位.一方面,DG充分發(fā)揮自己早年所留下的珍貴錄音資料,運用先進技術使許多經典錄音重見天日.比如“黃金卡拉揚系列”,"二十世紀大師原音系列”,大花版系列等都很受歡迎。”
寫在最后:在今天隨著錄音技術的成熟與發(fā)展再配合以家用HIFI設備的逐漸普及,古典音樂再次的走進了我們的視野之中從被殺死的尷尬境界起死回生,雖然古典音樂永遠不會重返到幾百年前那樣輝煌的歲月,但是他真正的又一次的回到了生活當中,而古典樂此次的回歸不是回歸到少數權貴的手中而是走進了普羅大眾的千家萬戶之中。
<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