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D Athlon 64系列終極報告(下):
分享
測試使用較新的Microsoft Media Encoder 9.0進行,使用650MB的DivX 5源文件,文件保存方式與前面的測試相同,將源文件轉為WMA文件,記錄編碼所用時間。
為了節(jié)省時間,我們在解碼部分作了如下的設置。
◎編碼選項中視頻選擇:中等質量(VBR75),音頻選擇中等質量(VBR50)如下圖:
◎同時,還在View欄中關閉video panel,如下圖:
其余我們采用軟件默認設置。以下是測試的最終結果:
隨著視頻文件尺寸的加大,K8平臺與P4間的差距越發(fā)顯著,同時各Athlon 64平臺的性能差別仍然微乎其微,都沒有超過1%的界限。
通過上面的測試結果,大家也可以看到,雖然流媒體編碼任務對于內存帶寬較為敏感,但同時處理器內部單元配合多媒體指令處理編碼任務的效率、超線程技術的介入也同樣起著舉足輕重的效率提升作用,這大概就是測試沒有在Athlon64(FX)的平臺上沒有獲得更好表現的原因之一吧。
此外我們也可以看出,盡管綜合性測試軟件具備一定的公正性和權威性,但是在此次的測試中,綜合性測試軟件的籠統分值顯然給大家?guī)砹艘恍┱`會。<
0人已贊
第1頁:AMD Athlon 64系列終極報告(下):第2頁:AMD Athlon 64系列終極報告(下):第3頁:AMD Athlon 64系列終極報告(下):第4頁:AMD Athlon 64系列終極報告(下):第5頁:AMD Athlon 64系列終極報告(下):第6頁:AMD Athlon 64系列終極報告(下):第7頁:AMD Athlon 64系列終極報告(下):第8頁:AMD Athlon 64系列終極報告(下):第9頁:AMD Athlon 64系列終極報告(下):第10頁:AMD Athlon 64系列終極報告(下):第11頁:AMD Athlon 64系列終極報告(下):第12頁:AMD Athlon 64系列終極報告(下):第13頁:AMD Athlon 64系列終極報告(下):第14頁:AMD Athlon 64系列終極報告(下):第15頁:AMD Athlon 64系列終極報告(下):第16頁:AMD Athlon 64系列終極報告(下):第17頁:AMD Athlon 64系列終極報告(下):第18頁:AMD Athlon 64系列終極報告(下):第19頁:AMD Athlon 64系列終極報告(下):第20頁:AMD Athlon 64系列終極報告(下):第21頁:AMD Athlon 64系列終極報告(下):第22頁:AMD Athlon 64系列終極報告(下):第23頁:AMD Athlon 64系列終極報告(下):第24頁:AMD Athlon 64系列終極報告(下):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