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D Athlon 64系列終極報告(下):
分享
與極富爭議性的收費軟件SiSoft Sandra相比,ScienceMark 2.0以公正的測試方式,完全開放的源碼以及完全免費的特點征服了眾多測試者的心,也是一款使用頻度極高,影響力頗大的子系統(tǒng)性能測試軟件。因此我們也進(jìn)行了ScienceMark 2.0的測試。
測試使用的ScienceMark 2.0版本為ScienceMark 2.0 Beta Bulid 23SEP03。考慮到桌面程序的運算特點與工程計算相差較大,因此測試中我們沒有運行ScienceMark 2.0內(nèi)置的幾個工程計算模塊進(jìn)行對比測試,而僅進(jìn)行了內(nèi)存、緩存系統(tǒng)的帶寬、延遲測試,測試結(jié)果如下:
我們可以看到,K8的內(nèi)置內(nèi)存控制器不但提高了內(nèi)存到CPU數(shù)據(jù)傳輸?shù)某掷m(xù)帶寬,同時還很好地降低了傳輸延遲,領(lǐng)先P4許多,起到了立竿見影的效果。不過,由于K8較低的二級緩存位寬(僅128位),相比P4的256位仍存在較大差距,因此,二級緩存帶寬性能受到了一定的影響,僅為P4的一半左右。
需要說明的是:由于Athlon64 3200+沒有使用ECC內(nèi)存,因此內(nèi)存延遲周期相比Athlon 64 FX51要更少一些。不過這些子系統(tǒng)測試軟件由于測試模式與實際的程序運行狀況存在比較大的區(qū)別。因此,僅憑它們測出的結(jié)果,還遠(yuǎn)不足以作為全面衡量系統(tǒng)性能的標(biāo)準(zhǔn),我們?nèi)匀恍枰M(jìn)行實際程序的測試。<
0人已贊
第1頁:AMD Athlon 64系列終極報告(下):第2頁:AMD Athlon 64系列終極報告(下):第3頁:AMD Athlon 64系列終極報告(下):第4頁:AMD Athlon 64系列終極報告(下):第5頁:AMD Athlon 64系列終極報告(下):第6頁:AMD Athlon 64系列終極報告(下):第7頁:AMD Athlon 64系列終極報告(下):第8頁:AMD Athlon 64系列終極報告(下):第9頁:AMD Athlon 64系列終極報告(下):第10頁:AMD Athlon 64系列終極報告(下):第11頁:AMD Athlon 64系列終極報告(下):第12頁:AMD Athlon 64系列終極報告(下):第13頁:AMD Athlon 64系列終極報告(下):第14頁:AMD Athlon 64系列終極報告(下):第15頁:AMD Athlon 64系列終極報告(下):第16頁:AMD Athlon 64系列終極報告(下):第17頁:AMD Athlon 64系列終極報告(下):第18頁:AMD Athlon 64系列終極報告(下):第19頁:AMD Athlon 64系列終極報告(下):第20頁:AMD Athlon 64系列終極報告(下):第21頁:AMD Athlon 64系列終極報告(下):第22頁:AMD Athlon 64系列終極報告(下):第23頁:AMD Athlon 64系列終極報告(下):第24頁:AMD Athlon 64系列終極報告(下):
關(guān)注我們
